高一觀課---張惟智老師教韓愈《師說》
九月下旬觀看惟智老師的教學特色,筆者簡要歸類為以下十點:
1補充資料:教師會在課文上完後發講義作補充,不在一開始發,以免部分學生認為看講義就夠了然後就不聽課。
發放訪間如何做筆記的講義給小老師,因為頁數較多,所以讓有需要的同學自行找小老師複印,不需要的人就不用了。
2班級經營:每次課堂一開始老師都會先用一些時間做班級經營,一來是緩和一下學生下課浮躁的氣氛,二來是班級常規的確立。
面對晚到的學生,會追問對方到哪裡去,確實掌握班級學生動態。課堂期間不時下來巡視學生的狀況,面對上課睡覺的學生,不直接點破以免讓他丟面子,但會走到他旁邊講課,只要不是太遲鈍的學生都會在老師走過身邊時醒過來。
3題解順序:上完課文之後才解題,和一般先說題解作者後才講課文不同。課後筆者詢問惟智老師,老師回覆因為先解題的話,學生對課文還沒有概念,會不知道老師在說什麼,等課文講完之後,學生對課文有個概括性的了解,此時解題,學生較能夠理解。
4交待時空背景:例如韓愈寫《師說》時,上至朝廷下至民間皆敬佛尊道,儒教相形之下較不盛行,韓愈的某些作品是對當時的時空所進行的反應。
5修辭的作用:不單單是說哪段是使用什麼修辭技巧,並說明此種修辭技巧可產生的效果,例如激問法可以增強文氣。
6結合生活實例:在講作者時,韓愈時期有唐憲忠迎佛骨,老師結合新港當地信仰特色,談起近期的迎神活動,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,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,進行有效的教學。
7古今之別:例如談到「床頭捉刀人」時,特地講解「床」這個字,古代床字和現代床字的意思相差甚大,確立文字的內涵後,得以避免學生誤解情境。
8相似比較:例如「名字」,何為名?何為字?雖然現代人乍看之下似乎相同,但實際上背後大有其內涵存在,透過板書搭配講解以奠定學生的國文能力基本功。
9適時補充文學史資料:例如《世說新語選》此課,今人將之歸類為魏晉六朝筆記小說,於是老師從縱的開始補充,談上古神話,然後再橫向的擴充,談起世界各個民族都有其民族的神話傳說。
10文章結構:例如《愛之淚珠》這課,由於是白話文,所以文字很簡單,因此在講課文之前,先講大致可以分為哪幾個大段落,然後讓學生試著自行歸類,看哪幾段屬於哪一類,並抽數位學生上台書寫自己的分類結果,以此方式促使學生先行閱讀,並對文章有提綱挈領的認識。